「勤有功,戲無益」這一句出自於《三字經》的名言。再加上韓愈在「進學解」所提到的一段話:「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解讀:學業由於勤奮而精通,卻在嬉笑聲中荒廢;事情由於反覆思考而成功,卻能在隨意的舉動中毀滅。致使台灣的師長們多解讀為,遊戲有害孩子前途,萬般唯有讀書高。在過去科舉時代或許如此,因八股的學問裡唯有讀書及論壇能有新的收獲。在知識爆炸的現代,人人都是一本書,更符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真義。
之前以多篇文章描述了遊戲之於家庭教育、之於同儕、之於師長的關係。主要強調的重點,不外於遊戲在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益處。遊戲真的只有玩樂而已嗎?以現代兒童教育的觀點,遊戲不止能加強孩子的體能。更能因師長的重視而成為心靈成長、智能開啟的工具,優於教材、課程、講習。但種種的優點也在於師長的引導及判斷。
人與人之間的共識大多通過語言及共同生活經驗來達成。在現代訊息飛快的年代,不僅凸顯了資源資訊分配、城鄉差距、親師生溝通等相關問題。更易於使各族群固步自封,安逸於自身的舒適圈而不知未來將面臨的問題是今日安逸行為種下的因。
目前台灣社會的世代問題,多出自於世代間的溝通。父母不懂電腦,如何評斷孩子是在成長還是休閒,抑或兩者皆是?孩子不懂倫理,如何評斷師長的作為是好或壞?在學校、在遊戲時看到不少家庭、班級因師長的權威式教育而埋下未來可怕的因子。孩子如同一張白紙,所見所聞所學如不反覆思考,朝向負面成長的機會是極大的。在生物界裡,前些篇文章有提及的動物遊戲論點,在在都是由科學家長期觀察後反覆推論出的結果。讓孩子在遊戲中成長是一輩子的事,不是只有在幼兒時期。
現代人所面臨的問題是很可怕的,不是資源資訊分配、城鄉差距、親師生溝通等相關問題,而是「無感」、「沒興趣」。在推廣遊戲期間,最害怕的推廣對象不是意見多,不是唱反調,而是冷漠面對一切的朋友們。這是推廣時的難題,也有像被視為推銷員的感覺。雖說熱情澆冷水是常有的事,但仍不免為這類的朋友感到遺憾。工作坊的初衷在於將桌上遊戲中的經典如古典樂的作品。讓更多人能了解他的價值,讓遊戲不只是遊戲,成為中世紀貴族們寓教娛樂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