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議題延燒三個星期了。這個議題不僅整個台灣,甚至是整個世界,都知道這個問題讓台灣人陷入焦頭爛額的狀況。

看到這邊,請大家不要先做立場的預判。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透過一款「桌上遊戲」來告訴大家,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內涵為何?讓至今仍中霧裡看花的朋友們,不必費心去了解每個條款,只消玩過這款遊戲,便能略知其中利害。

 

這款遊戲也不是特別冷門,而是大家很常見到的:《袋中菲力貓》(Felix: the cat in the sack)

圖片來源:http://boardgamegeek.com/image/253489/felix-the-cat-in-the-sack

顧名思義

為何這款遊戲如此適合用來解釋這個議題呢?其實很簡單,光就《袋中菲力貓》原文名字「the cat in the sack」這個部分就可以瞧見許多端倪了。

 

首先,這個名字並不只是用來描述遊戲的主題而已,實際上他也是依據常見的英語俗諺。「the cat in the sack」背後的意義是指「一件未知的事物,若不揭開,就不知道其內容。」類似的諺語還有「a pig in a poke」,背後的意義則是「未檢驗以前,便貿然接受交易」也可說成「未經思考以前,便妄下決定」。

 

這兩句俗諺其實時一樣的,只是講法不同。實際上,根據語言學家之研究,這個說法源自於中世紀晚期。那是個肉品缺乏的年代,但是滿街貓狗。一些不肖的商人會將這些貓狗混充豬肉賣給客人,以此謀利。許多人一時聽信商人的說詞,買回家以後才發現,原來袋子裡面不是豬肉,而是貓肉或狗肉。(雖然那個年代貓或狗被當做食物的例子並不是相當罕見。題外話:如果對貓、狗這些動物在歐洲文化中的意義,可以看看《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沉》這部作品,相當有意思!)

其他相關的諺語還有「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顧名思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揭露事情的真相」。

遊戲方法簡介

《袋中菲力貓》是個簡單的競標遊戲。玩家在遊戲中要透過老鼠來購買一袋子的貓咪,這些貓咪都是由玩家們自行決定要派哪些貓咪。每個人手中不只是貓咪而已,也有一些壞貓咪,不但會吃掉我們的老鼠,還會讓我們扣分,甚至有還有狗兒在裡面。而這些袋中的貓咪,都是「蓋著的」。所以,我們並不清楚他們到底是好是壞?在喊價的同時,玩家們還要試著猜測其他玩家可能派出的貓咪,方能有效利用老鼠買到好的貓咪。因此,《袋中菲力貓》的焦點在於,如何推斷、猜測他人的出牌與出價,是否對我們有利?何時應該見好就收?

 

和今天的議題有什麼關係?

如果實際玩過以後,不少人會得到一些有趣的經驗。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如果估價不慎,常常袋子打開後,不是扣分就是狗群。因此,在競標的過程中,分析對手曾經出過的牌,以及出價背後的動機,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多玩幾回,大概就可以知道其他人習慣的想法與作法。

 

在此,再分享一個常常和大家提到的故事:

2011年國際書展,我們在會場幫忙某個攤位販售桌上遊戲,其中要促銷的一款遊戲便是《袋中菲力貓》。某日,一對好友前來試玩。兩人自認相識多年,對彼此的個性早已了解。一位外向、善用小聰明;一位則內向質樸。外向的朋友出牌時不時顯露狡詐的神色,內向的朋友則顯得沉默不知所謂。某次出牌,外向的朋友自認勝券在握,很有自信地出了高額的價格,一心認為最後一張(內向朋友出的)鐵定不會超乎自己的預期。誰知道,卡牌一翻開,卻是一張足以扭轉局勢的狗兒。若按照外向朋友原來的盤算,本次競標應該是大賺一筆的好機會,卻因為「誤信友人」,而損失慘重。而這個小故事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位外向朋友「不可置信」的表情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凡是沒有清楚認識的事情,都應該抱持懷疑謹慎的態度不是嗎?

 

也許問題核心的原則很簡單,即「誠信」。但是因為涉及層面的不同,所衍生出來的問題也不同。這也是當今議題看似盤過錯結,卻能一以貫之至今的原因。下次,除了費盡唇舌的方式,也許可以考慮和別人來玩一場《袋中菲力貓》。彼此相去甚遠的心,也許會變得更加親近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遊弈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